散熱片種類與工藝 |
1. 鋁擠式散熱片 鋁材質由於本身柔軟易加工的特點很早就應用在散熱器市場,鋁擠技術簡單的說就是將鋁錠高溫加熱後,在高壓下讓鋁液流經具有溝槽的擠型模具,作出散熱片初 胚,然再對散熱片初胚進行裁剪、剖溝等處理後就做成了我們常見到的散熱片。鋁擠散熱片的成本低,技術門檻要求也不高,不過由於受到本身材質的限制散熱鰭片 的厚度和長度之比不能超過1:18,所以在有限的空間內很難提高散熱面積,故鋁擠散熱片散熱效果比較差,很難勝任現今日益攀升的高頻率CPU。
2. 塞銅式散熱片 目前市場主流的散熱片所用的主要材質無外乎鋁和銅兩種,而塞銅工藝則正是結合鋁和銅各自優點應運而生的產物。塞銅工藝是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來完成的,將鋁 擠型散熱片加熱後將銅芯塞入其中,最後再進行整體的冷卻。由於沒有使用第三方介質,塞銅工藝可以大幅度降低接觸面間的熱阻,不但保證了銅鋁結合的緊密程 度,更充分利用了鋁散熱快和銅吸熱快的特性。 這種塞銅工藝成本適中散熱效果也不錯,是目前市場上的主流散熱片類型。
3. 壓固法 也就是將眾多的銅片或鋁片疊加起來,然後在兩側加壓並將其截面進行拋光,這個截面與CPU核心接觸,另外一面則伸展開來作為散熱片的鰭片。壓固法製作的散 熱器其特點是鰭片數量可以做的很多,而且不需要很高的工藝就能保證每個鰭片都能與CPU核心保持良好的接觸(或靠近),而各個鰭片之間也通過壓固的方式有 著緊密的接觸,彼此之間的熱量傳導損失也會明顯降低,正是因為壓固法製作的散熱器擁有眾多的鰭片,這種散熱器的散熱效果往往不錯,重量則比傳統的散熱器要 輕的多。
4. 鍛造式散熱片 鍛造工藝就是將鋁塊加熱後利用高壓充滿模具內而形成的,它的優點是鰭片高度可以達到50mm以上,厚度1mm以下,能夠在相同的體積內得到最大的散熱面 積,而且鍛造容易得到很好的尺寸精度和表面光潔度。但鍛造時,因金屬的塑性低,變形時易產生開裂,變形抗力大,需要大噸(500噸以上)位的鍛壓機械,也 正因為設備和模具的高昂費用而導致產品成本極高,連許多超頻發燒友都無福消受。
5. 接合型散熱片 由於傳統鋁擠型散熱片無法突破鰭片厚度和長度的比例限制,故而採用結合型散熱片。這種散熱片是先用鋁或銅板做成鰭片,之後利用導熱膏或焊錫將它結合在具有 溝槽的散熱底座上。結合型散熱片的特點是鰭片突破原有的比例限制,散熱效果好,而且還可以選用不同的材質做鰭片。當然了,缺點也顯而易見,就是利用導熱膏 和焊錫接結合鰭片和底座會存在介面阻抗問題,從而影響散熱,為了改善這些缺點,散熱片領域又運用了2種新技術。首先是插齒技術,它是利用60噸以上的壓 力,把鋁片結合在銅片的基座中,並且鋁和銅之間沒有使用任何介質,從微觀上看鋁和銅的原子在某種程度上相互連接,從而徹底避免了傳統的銅鋁結合產生介面熱 阻的弊端,大大提高了產品的熱傳到能力。第二種是回流焊接技術,傳統的接合型散熱片最大的問題是介面阻抗問題,而回流焊接技術就是對這一問題的改進。其 實,回流焊接和傳統接合型散熱片的工序幾乎相同,只是使用了一個特殊的回焊爐,它可以精確的對焊接的溫度和時間參數進行設定,焊料採用用鉛錫合金,使焊接 和被焊接的金屬得到充分接觸,從而避免了漏焊空焊,確保了鰭片和底座的連接儘可能緊密,最大限度降低介面熱阻,又可以控制每一個焊點的焊銅融化時間和融化 溫度,保證所有焊點的均勻,不過這個特殊的回焊爐價格很貴,主板廠商用的比較多,而散熱器廠商則很少採用。
6. 切削式散熱片 相對於鋁擠型散熱片,切削工藝解決了散熱片的鰭片厚長之比的限制。切削工藝是利用特殊的刀具將整塊材質削出一層層的鰭片,這種散熱鰭片可薄至0.5mm, 而且散熱片的鰭片和底座是一體的,因而就不會出現界面阻抗的問題。不過這種切削工藝在生產的過程中廢料多和量品率低的影響使得成本居高不下,故而切削工藝 主要偏向銅製散熱片。
7. 可撓性散熱片 可撓性散熱片是先將銅或鋁的薄板,以成型機折成一體成型的鰭片,然後用穿刺模將上下底板固定,再利用高周波金屬熔接機,與加工過的底座結合成一體,由於制 程為連續接合,適合做高厚長比的散熱片,且因鰭片為一體成型,有利於熱傳導之連續性,鰭片厚度僅有0.1mm,可大大降低材料的需求,並在散熱片容許重量 內得到最大熱傳面積 |
什麽是散熱片:散熱片在電子工程設計的領域中被歸類為“被動性散熱組件”,以導熱性佳、質輕、易加工之金屬(多為鋁或銅,銀則過於昂貴,一般不用)貼附於發熱表面,以複合的熱交換模式來散熱。
如何在鋁盒上鑽洞:只需要去五金行找0.3cm的自攻螺絲即可須注意的是鋁盒要鑽洞之前要用木頭或其他東西墊在鋁盒內喔以免過度施力造成鋁盒變形